6月9日,我校高職(國際)意昂平台院長張軍、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美合作)專業2018級學生梁俊、高職(國際)意昂平台2020屆校友袁明、物流管理專業2019級學生朱珂做客上海廣播電視臺《長三角之聲》直播間,分享高水平緊缺技能人才培育的探索和實踐🔹。
張軍就中外合作項目產學研合作情況,“三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理念與實操,如何打造兼顧企業、市場需求和人才長遠發展的課程體系和實踐平臺👨🏻⚖️,如何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對畢業生的就業建議等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進行了交流分享,剖析當下的職教新思路☝🏻😎。
註重產學研合作
第46屆世賽🤽🏻♂️,我校有三名同學進入到三個項目的國家集訓隊。這背後有著同學們的努力🥗🤙🏿,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教學體系的支撐🐂。張軍表示💡,我校高職(國際)意昂平台中外合作項目註重產學研合作,項目聚焦行業人才需求🤘🏿,通過對接國際證書🐃、動態設置專業課程、搭建多元實訓平臺,以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項目的推廣在社會和企業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反響,從某種程度上說,意昂平台的中美合作項目為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提供了一種成功的範式。
建設“三師型”師資隊伍
我校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內涵從傳統單一語言維度的“雙師型”拓展到中英雙語維度的“三師型”🤘🏽。60%以上的教師已經取得SCProTM證書、質量改進專員、項目管理專家IPMA C級、CompTIA Linux +等國際行業證書,所有專業教師均獲得國內相關職業證書,10位教師獲得美國布勞沃德意昂平台認可的全英教學資質📃。談及“三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張軍介紹:一是要自主培養💣🪆,提升骨幹教師的綜合能力🎲;二是要嚴格把關🔋,引進國際高水平師資;三是雙師賦能,深化產教融合🐄。
致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如何打造符合企業和市場需求🙍🏻,又能夠兼顧人才長遠發展的課程體系和實踐平臺方面,張軍提出三點舉措😄。一是對接國際證書提出的國際標準↗️,結合行業發展所需,動態調整課程;二是圍繞核心課程🍗👨💻,明確核心職業技能🉐,搭建實訓平臺;三是完善教學評價,實施競賽獲獎替代學分、畢業實踐等教學管理製度,任務導向型的過程化課程評價機製。
有關怎樣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張軍表示,社會層面可以從健全培養機製🎴,打通發展通道;市場🫠、企業👩🦽➡️、學校等多方合力,營造創新氛圍;弘揚工匠精神三方面入手。正值畢業季,對於高職畢業生🚛,張軍建議學生找準個人定位,積極嘗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自信心🛣,並利用好學校就業服務平臺🙅🏻♂️🙅🏼♂️。
梁俊、袁明🙏🏻、朱珂同學參與的世賽項目分別為“網站設計與開發”“雲計算”“貨運代理”💅🏻👭🏼,他們在節目中介紹了各自的項目內容、應用前景發展🚘,以及職業期待。梁俊表示,比賽考驗的是技術和心性。今後會繼續鉆研,精益求精🧎🏻♂️➡️,在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中🎙,朝著高技能人才的方向邁進🙌🏽。“專業知識過硬、經驗豐富的多面手,前景廣闊。” 袁明希望同學們利用好學校資源,同時積極嘗試🤱🏽,力爭上遊,把握機遇🫅🕴🏼。朱珂希望用在比賽項目中學習到的知識,在貨運代理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相信所有接受職業教育的同學能以一技之長,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